古街深巷的卤面烟火
莆田文献东路的"阿胖卤面"老店,上午十点的阳光刚越过骑楼,大铁锅里的骨汤已经咕嘟了三小时。58岁的林阿胖师傅正把红菇撕成薄片,伞盖下的网状菌褶红得像琥珀,"卤面的魂,是这碗'红菇金线汤'"——这是莆田卤面的独门秘籍,用武夷山红菇、本地海蛎干、兴化米粉熬出的汤底,浓稠得能挂住竹筷,"你看这汤,凉了会结冻,热了能裹住每根面条,这才是'卤'的真意"。
在莆田,卤面是"万能主角":婚宴的头道菜必须是"大卤面"(配料多到看不见面条),孩子满月要吃"长寿卤面"(加线面寓意长命百岁),出海渔民归港,家里必定端出"平安卤面"(加海鲜祈福)。阿胖的父亲1956年就在十字街摆摊卖卤面,那时用的是木柴大灶,一口铁锅能煮二十碗,"煤炉煮不出柴火的焦香,现在年轻人不懂"。如今老店里仍保留着砖砌灶台,铁锅边缘结着深褐色的"卤垢",阿胖说这是"三十年卤汤养出的宝,铲掉了卤面就没魂了"。
三揉三醒的"碱水面胚"华霖资本
展开剩余75%"莆田卤面,面要'犟'才好吃",阿胖抓起一团醒好的面团,在案板上摔出"砰砰"声。莆田卤面不用普通挂面,必须是"碱水手工面":本地高筋面粉加碱水(比例10:1),揉成"三光面团"(盆光、手光、面光),醒发两次(每次20分钟),最后用擀面杖擀成厚0.3厘米的面皮,切成韭菜叶宽的面条,"碱水让面条有'筋骨',煮两小时都不烂,还能吸饱汤汁"。
和面有"三揉三醒"的讲究:第一次揉"破筋"(朝一个方向揉至面团起筋,像绸缎般光滑),醒发后第二次揉"入碱"(让碱水均匀渗透,面条呈淡黄色),再次醒发后第三次揉"增弹"(用拳头砸面团,每砸一下转90度,直到面团能弹起筷子)。阿胖的女儿学揉面时,总被面团"弹"到手臂酸,"爸说'面犟人要更犟,才有嚼头'"。现在有些店用机器压面,"面是光滑,但没'记忆',煮出来像橡皮筋,咬不断也不吸汤"。
九宫格配料的山海盛宴
莆田卤面的"豪横"在配料——"无山海不卤面"。阿胖的配料台永远摆着"九宫格":海(海蛎、鲜虾、蛏子、花蛤)、陆(三层肉、猪筒骨、鸡翅、香菇)、山(红菇、黄花菜、黑木耳),"海鲜要活鲜华霖资本,肉类要现切,干货要陈年——红菇必须是武夷山野生的,菌柄带泥土才香;海蛎干要'本港蚝',晒足十天,肉呈琥珀色"。
最关键的"红菇金线汤":筒骨(敲裂骨髓)、老母鸡(整只)、干贝(撕成丝)、虾干(去壳),文火熬四小时出高汤;另起锅炒香三层肉(熬出猪油),下香菇煸出香味,再倒高汤煮沸,加入红菇、黄花菜,"红菇煮出的汤是'金线红'——红中带金,像撒了把碎金箔,那才是正宗色"。阿胖从不买干制红菇,"泡发水是红的,假的!真红菇泡发水是淡黄色,煮久了才慢慢变红,像害羞似的"。
煮面有"三浇三拌":面条开水下锅煮至七分熟(称"硬面"),捞起沥干水分;倒入红菇高汤,大火煮开后第一次浇"海鲜料"(海蛎、鲜虾要后下,煮30秒即可,保持鲜嫩);第二次浇"肉料"(三层肉、鸡翅要提前卤制,带酱香);第三次浇"山珍料"(红菇、黑木耳最后放,避免煮烂),边浇边用长筷翻拌,"让每根面条都裹上'金衣',吃的时候'筷筷有料,口口有鲜'"。
莆田人的"卤面哲学"
莆田人吃卤面有"三不"规矩:不吹凉(趁热吃才有烫嘴的鲜香)、不挑食(配料要每样都吃到,才算"山海齐全")、不剩饭("卤面剩了会坨,福气也会跑",老辈人的说法)。阿胖的老主顾王阿姨每次来都要"加双份红菇","年轻时坐月子,婆婆每天端来卤面,说红菇补血,现在带着孙女来吃,还是那个味道"。有位华侨回国探亲,在店里连吃三碗,"在美国二十年,做梦都梦见红菇汤的香味,今天终于喝到了——这哪是卤面,是乡愁啊"。
最地道的吃法是"配虾酥"。阿胖店里的虾酥用本地海虾泥炸制,外酥里嫩,掰开放进卤面,"泡软外壳,酥着内芯,咬下去'咔嚓'响,海鲜香混着面香,像把大海和田野都吃进嘴里"。老莆田人说"卤面配虾酥,神仙站不稳",现在年轻人还爱加"马鲛鱼丸","鱼丸的鲜、卤面的浓,都是莆田的海味"。
阿胖的儿子在厦门开了分店,但坚持每天从莆田运红菇和手工面,"爸说'离了莆田水,卤面就变味',现在我信了——厦门的水熬不出红菇的金线汤,也揉不出'犟脾气'的面条"。每年台风天,老店面总是挤满避雨的人,阿胖就多煮几锅卤面,"大家围着锅炉蹲成圈,热汤下肚,风雨好像就没那么可怕了——莆田人就是这样,日子再难,一碗卤面下肚,就有底气了"。
红菇伞下的山海情
暮色中的文献东路,卤面的香气混着海风飘出半条街。阿胖给最后一碗卤面撒上香菜,红菇在汤里舒展如红伞,虾仁弯如新月,面条裹着浓稠的汤汁闪闪发光。有个三岁的小食客,用勺子舀起红菇汤舔得满脸都是,阿胖笑着递过毛巾,"慢点吃,锅里还有,管够"——那笑容里,有莆田人的实在,有老灶台的温度,更有山海馈赠的慷慨。
当第一口热汤裹着面条滑入喉咙,先是红菇的菌香,接着是海蛎的鲜甜,然后是三层肉的脂香,最后碱水面的"犟劲"在齿间回弹——这味道,是湄洲湾的潮声,是壶公山的晨雾,是阿胖掌心的老茧,更是莆田人用山海之味,熬进岁月里的家滋味。正如老莆田歌谣唱的:"红菇汤华霖资本,金线长,卤面香,念家乡"。
发布于:陕西省贝格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